葉興南等[61]運用自行搭建的H-TDMA 測定上海城市大氣亞μm 細顆粒物的吸濕性發(fā)現(xiàn),無論艾根模態(tài)還是積聚模態(tài)粒子,基本上都是疏水性顆粒物和強吸濕性顆粒物構成的外混合物; 疏水性顆粒的含量隨著粒徑的增加而逐漸降低,并且有明顯的晝夜變化特征,峰值出現(xiàn)在早晨和傍晚,峰谷出現(xiàn)在13: 00—15: 00. 陳建華等[62]采用H-TDMA 系統(tǒng),對大氣氣溶膠中常的無機和有機組分、機動車排放顆粒物進行了吸濕特性試驗研究,通過對各種常見化合物和環(huán)境氣溶膠吸濕特性的定量表征發(fā)現(xiàn),典型純無機和有機顆粒物的吸濕性特征與國外研究結果一致,柴油車排放顆粒物在經過煙霧箱反應前后吸濕性均未增長,汽油車排放顆粒物的Gf則在經歷煙霧箱反應前后發(fā)生一定變化; 冬季采暖期北京市大氣氣溶膠整體上表現(xiàn)出近憎水性和弱吸濕性特點.Achtert[63]與HU 等合作于2006 年研究了華北平原空氣中22 ~ 900 nm 之間顆粒物的吸濕性,結果表明,由于化學組分不同,粒徑超過100 nm 的顆粒物濕性遠大于粒徑小于100 nm 的艾根模態(tài)顆粒物,而且通過化學分析確定累積模態(tài)顆粒物的Gf與顆粒物中硫酸鹽離子含量呈顯著相關. YAN 等[64]于2005年末—2006 年初的冬季研究了北京城區(qū)(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內) 和郊區(qū)( 上甸子,區(qū)域背景監(jiān)測點) 顆粒物f( RH) ( 散射系數(shù)吸濕性生長因子) ,結果表明,RH 從40%增至92%時,2個監(jiān)測點的f( RH) 分別增至2. 1 和1. 5; 在污染狀態(tài)下,城區(qū)f( RH) 比郊區(qū)高,但在相對清潔的狀態(tài)下,2個監(jiān)測點的f( RH) 較為相似. 3 化學成分對顆粒物吸濕性的影響SHI 等[65]采用H-TDMA 系統(tǒng)研究了苯甲酸與硫酸銨、氯化鈉無機鹽內混合顆粒物的吸濕性行為,并用透射電鏡觀察了顆粒物的形態(tài)變化發(fā)現(xiàn),大氣苯甲酸能夠顯著影響無溶膠的吸濕性. LIU 等[66]采用DRIFTS、透射電子顯微鏡( TEM) 和水吸附分析儀綜合研究了模擬煙塵在與臭氧發(fā)生異相反應過程中形態(tài)、成分和吸濕性的變化,結果表明,通過與臭氧發(fā)生異相表面化學反應,煙塵粒徑變小,顆粒物更加密實,表面形成含氧物,導致吸濕性增加.大氣顆粒物由于來源廣泛且成分復雜,因此其Gf呈單峰、雙峰或多峰分布; 根據(jù)Gf隨粒徑變化模式,可將大氣顆粒物分為強吸濕性、弱吸濕性2 類,也可分為純不溶性、混合不溶性、混合可溶性和純可溶性4 類. 通常,城市背景點顆粒物的Gf比城市觀測點高; 城市觀測點顆粒物的Gf呈夏季高、冬季低,白天高、晚上低的分布特征. 吸濕性晝夜差異主要是由于在陽光照射下顆粒物表面發(fā)生了異相化學反應,并導致表面成分變化所致. 大氣顆粒物吸濕性與其化學組成和形態(tài)密切相關. 純可溶性無機鹽顆粒物的Gf通常較高. 新排放的柴油燃燒源顆粒物的Gf非常小,屬于弱吸濕性顆粒物,但如果其表面老化后Gf則會明顯增長,而且隨著燃料硫含量的增加而增加;生物質燃燒排放顆粒物的G相對較高,但是存在顯著的區(qū)域差異性.